前情提要
2025年4月22日,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航空公司、SAF生产企业、飞机制造商、智库机构等30多家单位的5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
作为该系列最后一篇,本篇文章对“SAF产业政策与认证机制建立”专题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欢迎查阅。
主持人:郭杰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知识分享中心主任
当前SAF产业政策与认证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政策驱动+标准引领"的双引擎发展模式。
国际实践表明,财税补贴、积分制等政策工具本质是建立"排放者付费、减排者获利"的成本分摊机制。标准认证体系需紧扣两大战略目标:培育航空绿色新质生产力与强化能源自主可控能力——尽管航空碳排放仅占全球3%,但其关乎能源主权与国际话语权,须通过统一标准整合当前SAF、绿甲醇等技术路线的碎片化竞争。尤其需警惕国际认证体系的语权陷阱:国内特色技术(如工业CO₂制甲醇)在欧盟ISCC等体系面临核算排斥,揭示出依附国际标准将削弱技术主权。
应借鉴美国本土市场培育经验,优先建立"内循环"体系:通过规模化应用验证技术经济性,形成原料-生产-认证-消纳的完整闭环,在夯实国内二级市场基础上,逐步推动设备认证、原料标准等关键环节的国际互认,最终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共治的跨越。
发言嘉宾:赵丽萍
石科院专家/北京中碳众和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碳众和作为绿色低碳服务商,聚焦石化行业全链条绿色转型,精准上游数据核算为国际互认奠基。针对航空航海能源转型,当前国际认证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CORSIA框架下废塑料制SAF、工业副产氢等中国特色技术受制于废弃物分类规则,欧美碳核算模型与中国产业实践脱节,凸显构建自主标准体系的紧迫性。
解决方案需双轨并行——短期通过国内先行先试,为棉籽油、废塑料等特色原料开辟专项认证通道;中长期需建立覆盖方法学、数据库、人才梯队的认证支撑体系,联合东盟、欧盟等区域开展国际试点,并强化溯源体系与政策、产业数据联动。除SAF外,中碳众和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碳-14溯源、央企绿色供应链及CCER项目上持续布局,聚焦实质降碳避免形式化。通过产业链协同,中国必能构建具国际竞争力的SAF认证体系,讲好绿色转型中国故事。
发言嘉宾:常世彦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政策体系的构建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相似之处,有一定建设周期、需要系统性资源投入并依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同。针对SAF产业,可以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在技术创新政策上,鼓励多元化技术路线,加强与能源、工业等部门的跨部门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政策的衔接融合;
二是尽快建立本土可持续认证体系,将SAF产业支持政策与可持续绩效相挂钩,加强SAF可持续认证与绿色金融、碳定价等其他政策的衔接;
三是充分利用多种碳定价机制解决SAF成本高的难题,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碳市场、企业内部碳定价等。
发言嘉宾:岳鹏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助理
SAF产业发展亟需构建"行业发展激励+碳市场支持"的复合政策体系。在CORSIA国际抵消机制与国内碳市场扩容的背景下,SAF兼具能源转型、绿色产业与航空减排等多重属性,却面临高成本和技术转化挑战,需多维施策协同:
一是借鉴可再生能源模式,设计SAF专项补贴和认证机制;
二是构建航空业碳排放责任与精确认证,参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政策组合模式;
三是解决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与碳信用设计,通过碳市场等政策工具加以赋能;
四是借助绿色工厂、零碳园区和绿色供应链认证,享受绿色产业的各种政策优惠和金融支持。借鉴新能源汽车全链条培育,跨部门协同推动政策组合拳落地,使SAF成为中国绿色发展新名片。
发言嘉宾:任洁琼
空客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事务负责人
空客认为民航脱碳难、复杂程度高,SAF是贯穿民航脱碳进程的核心战略路径。在中石化和中航油的支持下,空客从2022年四季度率先实现了天津总装线的SAF常态化应用,验证产业链闭环及“绿色价值”下游传递的可行性。
中国的资源禀赋、生产制造能力和装备投资能力都将为SAF产业的发展提供动能;SAF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策和标准这些软指引带动行业的硬发展。
政策层面建议:一是参考“新三样”产业发展政策,建立跨部委专项机制,针对原料收集、生产加工、航司采购的各环节制定支持性政策,推动增长与脱碳的系统发展;二是借鉴英国收入担保机制与新加坡集采模式,增强投资者信心,依托中航油渠道优势加速规模化应用;三是设立SAF创新科技基金,支撑多元技术演进。认证方面需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推动本土可持续认证标准的行业应用,与国际体系协同发展。
发言嘉宾:安宇婷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生物质能业务主管
SAF认证体系建设需兼顾国际接轨与自主突破双重路径。国内现有SAF认证数据揭示出三大问题:
其一,ISCC体系在国内SAF领域仍处于萌芽阶段,根源在于标准的采信情况、适用范围及相关方合规成本敏感度;
其二,生产端技术路线与量产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原料收集与贸易环节认证切换虽易,但若无规模化生产支撑,全链条认证将流于形式;
其三,国际互认逻辑需纠偏——ICAO CORSIA给出可持续性的原则性要求,我国构建自主标准体系应直接争取ICAO认可而非受限于ISCC/RSB既有体系,例如目前尚无认证体系在低碳航空燃料(LCAF)范围内获得ICAO认可。
此外,我国可依托顶层设计,制定自主标准并推动实施,实现标准自主可控。唯有打破“被动互认”思维,以自主标准牵引产业链升级,方能实现从认证跟随到规则主导的跨越。
发言嘉宾:Robert Earley
SCS Global Services,大中华区业务发展与战略总监
SCS作为CORSIA核心认证机构,基于ISCC/RSB全球实践揭示标准竞争本质:政策导向决定标准生命力,如欧盟通过可再生能源指令迭代驱动ISCC从基础合规向气候-社会协同治理升级,RSB则因严苛认证成为航空业风险管控优选。中国标准建设需突破三重维度:战略层面明确价值取向,通过多利益方协商界定优先目标(减排优先或产业培育);技术层面强化与CORSIA机制兼容性,而非受限于与现有机制互认;实施层面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借鉴欧盟20年标准演进经验,使认证体系适配科学进步与产业需求。当前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应聚焦中国特色,立足本土价值,构建兼具科学性与适应性的可持续标准与认证体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