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航空公司、SAF生产企业、飞机制造商、智库机构等30多家单位的5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
为方便利益相关方更好了解会议内容,现将各专题下的专家观点整理成集锦,本篇文章为圆桌讨论环节——中国航空产业绿色腾飞之路的相关讨论内容,欢迎阅读。
主持人:杨雷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北大能源研究院始终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责任,更蕴含着产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机遇,SAF便是典型例证。作为衔接能源、工业、航空等多领域的长产业链产业,SAF在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亦令人振奋 —— 从技术路线探索到产业前景展望,SAF堪称绿色能源领域的 “皇冠明珠”。
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集中于高成本困境:如何设定合理目标、明确成本分担机制、判断经济化门槛的跨越时机,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加速商业化可持续进程。正如十年前光伏产业的崛起,SAF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在“十五五”规划中被纳入重点布局,以战略定力推动技术突破与市场培育。面对极端气候频发的现实压力,SAF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方案,更是构建新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其发展需超越短期成本考量,以长期战略视野推动产业链协同进化。今日圆桌汇聚产业链各方代表,为“十五五”规划制定提供多元视角。
发言嘉宾:阎靓玉
中国石化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面临航空出行需求增长与减排压力的双重挑战,需全产业链协同推进原料供应、成本控制、技术商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外标准认证互认及政策支持等关键环节。
中航油3月19日启动的第二批SAF加注计划进展顺利:第一阶段(至6月30日)覆盖4个机场,加注量达8000余吨;第二阶段(7月起)扩展至全国8个机场,预计加注量3万余吨。行业数据显示,国内SAF建成产能达104万吨,在建产能200万吨,发展态势显著。
国际海事组织近期通过《国际海事净零排放框架》,为大型远洋船舶制定新的全球燃料标准,要求船舶逐步降低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建立全球定价机制,向超过排放阈值的船舶征收补救费用,以抵消其排放差额,而使用零或近零温室气体技术的船舶将有资格获得财政资助。《国际海事净零排放框架》这一强制性框架的落地也为航空业低碳转型提供借鉴,行业需提前做好战略准备。
发言嘉宾:郭莘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
SAF 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在于构建配套支撑体系:
(1)政策法规框架:涉及强制掺混比例设定、阶段性目标规划、财政补贴机制及市场监管规则等系统性制度设计;
(2)标准体系建设:涵盖可再生燃料组分检测标准、低碳燃料评价标准及配套认证体系等;
(3)资源协同机制:需协调不同技术路线对原料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如AtJ技术与乙醇汽油对乙醇的潜在争夺,生物柴油和SAF对厨余油的资源争夺),通过跨行业统筹优化资源集中采集与配置。
从国际规则对接看,中国需2027年前加入CORSIA机制,产业需提前适配国际航空碳减排规则,政策设计兼顾国内技术路径与国际标准。中国风能、光能、生物质等资源分布具备非常典型的地域性特征,技术布局需遵循 “因地制宜” 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区域资源禀赋与技术路线匹配性。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需坚持“发展一批成熟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储备一批前沿技术”的立体化布局,推进四大技术路径近中远期分阶段发展。另外,产业链成本传导机制需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SAF全生命周期成本合理分摊,确保各环节经济可行性。
发言嘉宾:欧训民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研究员
综合考虑战略价值、技术发展和资源禀赋,科学制定SAF发展规划目标。
SAF的战略价值可与十几年前开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作类比,其规模化发展将对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形成重要支撑,需在技术储备与政策引导层面提前布局加力。航空燃料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不同航程的机型对燃料技术路线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其应用场景不仅与航司航线规划直接相关,亦与国际能源合作与贸易格局紧密关联。SAF发展需与甲醇、乙醇等能源化工产品路线低碳发展形成协同。
当前,SAF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显著高于传统航煤,推广过程的补贴政策设计需与 “十五五” 规划目标进行衔接。SAF未来的产业挑战与国家产业战略定位深度绑定:若国内PtL技术路径取得突破,有望依托廉价绿电 - 绿氢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燃料体系;若技术迭代滞后,则需依赖生物质原料的可持续供给。尽管SAF的技术路线选择复杂,但仍需设定具有引领性的、量化性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实施路径中充分体现中国资源禀赋特征,避免规划与产业实际脱节。
发言嘉宾:吕继兴
中国民航大学,助理研究员
成本控制是SAF目前面临的关键挑战,成本下降依赖供应链上游的技术突破(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对行业成本的重塑效应)。SAF产业未来亦需期待上游产业链中出现一批领军企业。
航空公司、机场、燃油供应商在SAF落地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本质是成本分担机制的厘清。当前试点阶段的成本主要由航司承担,而规模化应用后需明确长效付费主体。理想模式是“谁享受绿色航空服务,谁承担环境成本”。但存在现实制约,一方面OTA平台借助信息整合与动态定价机制,引导消费者形成低价预期,使航司定价受制于消费端价格压力,难以自主依据成本与需求定价;另一方面,国内航空市场阶段性运力过剩,加剧低价竞争态势,导致现阶段运价难以包含绿色溢价。SAF的规模化应用需在宏观层面通过政策设计引导乘客形成绿色消费预期,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与产业链协同。
发言嘉宾:徐瑾瑾
波音可持续发展业务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主管
当前全球航空业正面临增长与减碳的双重挑战: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2050年全球航空旅客将接近100亿人次,预计2021-2050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约超过200亿吨。SAF作为重要的减碳措施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民航组织于第三次航空和可替代燃料会议期间提出航空清洁能源全球框架,即到2030年将国际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的全球愿景。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陆续出台SAF相关政策目标,覆盖65%全球航空运输量。
中国正加速构建SAF全产业链。随着去年中国SAF试点项目的铺开,SAF生产企业正积极布局生产,未来还需要积极探索更多的原料来源以及工艺路径,需构建可持续追溯体系,积极完善可持续认证标准等。SAF的规模化应用不仅依赖国内产业链协作,更需加强国际标准互认与政策协同,方能破解资源约束与市场化壁垒,实现航空减排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波音将与国内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助力SAF的应用研究。
发言嘉宾:邢子恒
国泰航空,气候行动总监
目前,国际SAF竞争格局加速重构:2024年前欧美主导,但新加坡2026年SAF征税政策触发亚太多国加速布局,中国需把握战略窗口期。在战略层面,SAF应超越航空减排单一维度,锚定双重战略价值:一是循环经济支点,通过消纳地沟油、农林废弃物,破解固废治理与能源安全协同难题;二是新能源耦合枢纽,如国家电投利用西北绿电制氢合成SAF,与美国农产品转化路径殊途同归,实现跨产业能源增值。
推动SAF应用建议出台“目标+政策工具”组合拳,可借鉴新加坡弹性SAF目标组合征收旅客SAF专项费用模式,同步建立价格保障机制(如英国和韩国的SAF强制令),以确保目标可行性。
同时加强试航审定体系的国际化互认机制,尤其针对HEFA技术以外的新技术和新原料。从全链条看,100%SAF应用可省却掺混设施成本进而降低燃料售价,建议试航审定中对掺混比例的前瞻性设计纳入成本优化考量。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