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田智宇: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工业部门低碳发展路径及格局展望

专家观点 2021-08-25


实现货运零排放挑战巨大。一方面,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货运规模不断扩大,2010-2019年中国货运总量持续增长,同期的货运周转量波动上升。另一方面,30/60双碳目标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增长逻辑将发生深刻变化。双碳目标下大宗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会出现什么变化?会给货运带来哪些影响?货运的周转量和运输量将产生哪些变化?


为探讨相关问题,2021年8月25日上午,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举办了第十三期沙龙研讨会 —— 双碳目标对大宗商品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影响。以下总结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田智宇先生在本次沙龙上的发言。


中国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中国强国之基、兴国之器、立国之本。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整体还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工业用能在持续增加。发达国家整体工业用能基本稳定并略有下降,部分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发展趋势。

着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现代制造业是重要的产业支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零碳建筑、电动汽车等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向制造强国发展过程中,不仅对带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引领全球制造业低碳升级也有重大贡献。


工业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展望

分析表明,中国工业终端用能需求在2025年前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左右趋于稳定。伴随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能效水平不断提升,到2060年工业终端能源需求相比目前水平下降约20%-30%。

工业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包括: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耗能行业脱碳工艺革新、工业终端能源低碳无碳转型、减量化与去物质化、工业CCUS和CCS技术利用等。

我国过度倚重工业,工业用能过度倚重煤炭,造成工业行业普遍能源成本占比高,低碳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由较大差距。在全球碳定价发展趋势下,中国工业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十分巨大。在工业节能提效、电气化发展等方面需要努力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


工业转型对交通运输需求影响

工业多数高耗能产品产量2030年之前都处于高位平台期,之后会持续降低,对大宗货物运输带来较大冲击。同时,伴随工业智能化、柔性制造、3D打印等加快发展,工业生产对运输依赖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伴随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高耗能行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废钢等再生资源和产品运输需求快速增加。同时,既有工业产能加快向向市场、资源、环境和运输条件优势地区转移,例如许多钢铁、石化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对运输结构有较大影响。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